非言語行爲意義的翻譯策略
翻譯是人們相互交流的工具,它涉及到公證跨語言和跨文化的信息轉換活動。翻譯的首要標准是忠實,在翻譯的過程中爲了准確傳達原文的內容、風格、所涉及的文化等多個方面,譯者在重視語言行爲意義翻譯的同時,還必須十分關注非言語行爲意義的翻譯。然而非言語行爲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文化的影響,由于文化差異的存在,相同的非言語行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表示完全不同的意義,體現不同的功能,這就給翻譯的過程造成了困難,下面具體分析不同語境下非言語行爲意義翻譯應該主要采取的翻譯策略。
(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如果非言語行爲相同,所表達的意義和功能也基本相同,這種情況下對非言語行爲的翻譯可采取直譯的方法。
例1.He came up to her, his red face, with its bloodshot eyes, thrust forward, and gripped her arms。She cried in fear of him, struggled to be free。 (D。H。Lawrence, Sons and Lovers)
譯文:他走到她身邊,眼睛充滿血絲,滿臉通紅地湊到她面前,一把抓住她的胳膊。她害怕得叫了起來,掙紮著想脫身。 (《兒子與情人》,蔣景陽譯)
上例中 “Came up to her”和“走到她身邊”,“with its bloodshot eyes”和“眼睛充滿血絲”,“his red face”和“滿臉通紅”,“gripped her arm”and“抓住她的胳膊”等一系列非言語行爲意義的表述與中文相同一樣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可采用直譯的方法將原文中非言語行爲的意義作直接翻譯表達即可。
(二)非言語行爲相同,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所表達的意義也不同的情況。
1.雖然非言語行爲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存在不同的理解,但是具體的語境下可以爲讀者所接受的,爲了促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可以采取直譯的方法。
例2:When Tom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we all patted him on the back。
“pat sb on the back”在說英語國家表示對某人的祝賀,但是在中國文化中要看具體語境:當某人做某事失敗的情況下可以表示安慰,在某人成功的時候也可以表示認可和贊賞等。上例由前面語境可知是湯姆在作文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此時patted him on the back。這一非言語行爲應該是表示對他的祝賀或者贊揚。因此上文可直接譯爲: “當湯姆在作文競賽中獲一等獎時,我們都拍了拍他的背。”有上下文語境的影響,直譯不會給讀者的理解造成苦難,故就可以采取直譯的方法。
英文翻譯 2.相同的非言語行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表示不同的意義和功能,直譯過來會令讀者費解的,這個時候可采取直譯兼意譯的方法。
例3:After the composition competition, we all patted Tom on the back。
此例只是在例3的基礎上做了些改動,但卻會對我們的翻譯方法産生大的影響。上文中已經提到:“拍某人的背”在英語國家特定的表示對某人的祝賀,但是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卻可能有不同的涵義。在沒有上下文語境的情況下,如果直接翻譯過來中國的讀者可能會不知所雲或者産生誤解,這個時候就需要譯者改變策略,使用意譯的方法了。故此例筆者認爲可意譯爲:“作文競賽結束後,我們都拍了拍湯姆的背向他表示祝賀。”
(三)如果某種非言語行爲只在一種民族文化中存在,可以采取直譯加注或者是意譯的方法。
翻譯社例4:The young girl thumbed her way to the passing cars。
一些國家的人們通常有搭便車履行的習慣,通常他們會用上例中的手勢:“豎起的拇指”向路過的車輛揮擺表示想要搭個便車,如果是剛巧碰到和他們同一方向的人就會帶上他們。但是在中國,同樣的想法缺不用相同的手勢,故在路邊用“豎起的拇指”對過往車輛揮擺以表示要搭便車是屬于說英語國家一種特有的非言語行爲,中國的讀者不易理解其特殊意義和功能,因此翻譯時要將這層意義采取意譯或直譯加注的方法解釋清楚,否則可能造成讀者的誤解。故上例可譯爲:“那個年輕姑娘站在路邊向過往的汽車擺動著豎起的拇日文翻譯指表示要搭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